新聞中心
LEADING WAY
NEWS CENTER
企業動態
ENTERPRISE DYNAMIC
DYNAMIC MEDIA
媒體動態
專題互動
PROJECT DYNAMIC
INTERVIEW CELEBRITIES
人物訪談
|
多個臨床案例證實:干細胞讓1型糖尿病患者擺脫病痛的煩惱人類的免疫系統可以防止人體免受外界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的侵害,目的是保障人體的健康。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免疫系統有時候也會叛變去攻擊自己,也就是醫學上常說的過度免疫。 我們都知道,免疫系統弱了會得感冒甚至是癌癥,但免疫系統過強(過度免疫),也會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們熟知的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移植物抗宿主。ㄆ鞴僖浦埠笈懦夥磻┑,都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RA)被稱為“不死的癌癥”,首先是因為這個病讓患者很痛苦而且病程很長,有的患者甚至可以用生不如死來形容;其次,因為它治療后反反復復的發作,有時候療效有限,還有很大的副作用。 RA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傳統治療主要依賴于非甾體抗炎藥(NSAID)、糖皮質激素和改良型抗風濕藥物(DMARDs),這些藥物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然而,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害等。 間充質干細胞(MSCs)憑借其獨特的雙向調節免疫系統的特性,在治療免疫系統疾病上有著非常大的潛力。 MSCs治療RA的臨床前研究 在近期一項MSCs治療RA 的臨床前研究分析中,RA 動物模型的臨床癥狀、組織學評分和足爪厚度等指標顯示MSCs可明顯改善RA的治療結局。但通過不同的給藥途徑比較臨床評分時,腹腔內注射和其他給藥途徑(如靜脈注射)相比,能更顯著降低臨床評分。在劑量方面,MSCs 每次(2~3)×10 6 細胞劑量范圍內的多次注射顯示更佳的治療效果。此外,結果還顯示異種 MSCs 的治療效果比其他移植類型更顯著。 也就是說:不同的給藥方式,不同的劑量,不同細胞來源對治療結果有不同的影響。 1、在一項非隨機對照試驗中,172 名RA 患者中,36 名患者作為對照組接受DMARDs 常規治療,136 名接受 4×10 7臍帶間充質干細胞(UCMSCs)靜脈注射并聯合傳統 DMARDs 治療;颊咴谳斪 UCMSCs 期間和輸注之后均未出現任何嚴重副作用,在實驗中還觀察到UCMSCs聯合 DMARDs在治療 12 小時內,有患者關節痛疼、腫脹和僵硬等臨床癥狀得到緩解。 同時該實驗還顯示UCMSCs能夠顯著提升Th2 細胞分泌的 IL-4 水平,增加外周血CD4+ CD25+ Foxp3 + Treg 細胞百分比,降低 TNF-α和IL-6水平,和DMARDs對照組相比顯著降低疾病活動度,且該治療效果可維持3~6個月。 2、在另一項長達 3 年隨訪時間的前瞻性 I / II 期研究中,64 名患者接受 4×107UCMSCs 靜脈注射聯合個性化低劑量的 DMARDs 治療,在長期安全性評估中,所有患者在治療 1 年及 3 年后均未出現任何嚴重不良反應,同時RA 癥狀減輕,健康評定問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 HAQ)和28 處關節疾病活動性評估(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 DAS28)評分降低, 除此之外類風濕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等炎癥和/或 RA 血清標記物水平顯著降低,該治療效果在經 UCMSCs治療后可維持并穩定長達 3 年,這提示 UCMSCs聯合個性化低劑量 DMARDs 治療可長期維持低水平的疾病活動性,從而提高 RA 患者的生活質量。 3、在一項Ia 期臨床試驗中,對處于中度活動期的患者進行 1×108人臍血 MSCs 的單次靜脈注射并聯合甲氨蝶呤治療,治療4周后未觀察到任何毒副作用,同時有效降低第4周 DAS28評分。另外在一項隨機三盲安慰劑對照的 1/2 期臨床試驗中,通過對15 例 RA 患者關節內單次注射 4×108BMSC 并聯合傳統 DMARDs 治療,隨訪 12 個月西安大略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以及無痛步行距離均有改善趨勢,特別是在隨訪前 6 個月,MSCs顯示有助于降低 DMARDs 攝入量。但 1 年后膝關節的 MRI 成像并未顯示與基線組及安慰劑組的差異,且前期臨床癥狀的改善趨勢也未能延續[50] 。這提示,MSCs 對于不耐受傳統 DMARDs 或藥物響應性較差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種良好的治療策略,同時 MSCs 和傳統 DMARDs 聯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RA的活動度。但 MSCs 的療效維持時間可能受細胞來源、劑量、和疾病活躍狀態等因素影響,存在一定療效差異。 4、在一項 I / II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中,對常規治療反應不良的 RA 患者聯用 MSCs 和IFN-γ 后,隨訪3個月結果顯示多數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單用MSCs者相比有顯著改善,ACR20 應答率達 93.3%。除臨床癥狀的緩解外,患者疾病活動性指標如 CRP 和 ESR 水平明顯降低,同時患者總體狀況如精神狀態、體力、飲食和睡眠活動等也顯著好轉。經治療后患者 Treg / Th17細胞比例迅速增加,Treg 細胞活性增強,這提示與 IFN-γ 聯用可顯著提升 MSCs 的免疫調節功能和治療效果 [51]。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臨床案例1: 男性患者,60 歲,雙腕、掌指、近端指、踝關節腫痛 16個月,四肢腫脹、疼痛、行動困難 3 個,雙手、雙足呈輕度彌漫性腫脹,雙腕及掌指關節、手指近端關節、雙踝關節輕微腫脹伴壓痛。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 6.9 ×10 9 L-1 ,血紅蛋白 106g/L,血小板 291 ×109L-1 ;血沉(ESR) 為 68 mm/h,類風濕因子(RF)57. 8 IU/mL,28 個關節的疾病活動度評分(DAS -28)為 3.6 分。臨床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入院以后給予美洛昔康、潑尼松及來氟米特口服及支持對癥治療 1 個月后癥狀逐漸減輕,但在激素減量過程中上述癥狀又加重。 給予患者每周 1 次,共 4 次 UCMSC 移植治療。移植后1個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飲食、睡眠、體力、疲勞等臨床癥狀也有明顯改善,DAS - 28 評分降為 2. 2 分,ESR 降為 15mm/h 末,RF 17. 8 IU/mL,CRP 5. 6 mg/L。出院后隨訪 1 年,未觀察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并且癥狀持續緩解無復發。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臨床案例2: 女性患者,53 歲,不規則低熱伴雙手及雙踝關節疼痛 20 天,不能行走,逐漸加重 5 天,既往有雙手和雙腳關節及全身骨關節疼痛病史 3 年。雙手腕關節、掌指、近端指間和雙側踝關節輕度腫脹,ESR 80 mm/h,RF 60. 9 IU/mL,CRP 17. 4 mg/L, DAS-28 評分4.0 分。入院以后給予美洛昔康、潑尼松及甲氨蝶呤口服及支持對癥治療 2 個月后癥狀有所減輕,但在激素減量和甲氨蝶呤停用后上述癥狀復又加重。 給予患者每周1次,共4次UCMSC 移植治療。移植后 1 個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DAS -28 評分降為2.6 分,ESR 降為20 mm/h,RF 27. 4 IU/mL,CRP 7. 6 mg/L。出院后隨訪1年,未觀察到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并且患者癥狀持續緩解無復發。 總結: 間充質干細胞(MSCs)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的機制在于兩點: (1)免疫調節:抑制免疫反應,消除炎癥,促進Treg細胞恢復到正常水平,從而維持免疫的平衡; (2)組織修復:在免疫調節的基礎上,促進軟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增殖,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促進軟骨再生和破損骨組織的修復。 從以上的臨床前和臨床實驗來看,MSCs 可因細胞來源、劑量、給藥途徑、周圍微環境的影響或控制等因素而表現出可塑性,可能會改變對 RA 的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基于 MSCs 治療種子細胞的選擇、細胞最優劑量、細胞用藥次數和間隔時間、以及 MSCs 免疫調節狀態的啟動條件等均是未來應用亟待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