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LEADING WAY
NEWS CENTER
企業動態
ENTERPRISE DYNAMIC
DYNAMIC MEDIA
媒體動態
專題互動
PROJECT DYNAMIC
INTERVIEW CELEBRITIES
人物訪談
|
總感覺很疲憊,還睡不夠?小心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癥」在如今快節奏與高壓力的工作生活下,很多人被一種莫名的疲勞所困擾。這是一種在醫院檢查不出問題的疾病,但是卻使很多人的狀態疲憊不堪,無法以最佳狀態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CFS的流行病學特征 01 發病率高 02 學歷高 03 女性多 04 誘因復雜 05 臨床癥狀多樣化 06 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07 病程長
![]() CFS的致病因素 CFS的確切病因至今不明,陸續出現了“病毒感染"(如EB病毒皰疹病毒等)、“免疫系統異!(如自然殺傷細胞、淋巴細胞等 )、“內分泌系統異!(如糖腎上腺皮質激素、加壓素等 )和“代謝異!钡葘W說。這些學說都曾得到一些實驗事實或臨床病例的支持、但是總體而言CFS與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活動異常之間的直接因果關系仍不能肯定,同時也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報道。與此同時,中國傳統醫學也對CFS的病因進行了研究,楊氏認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煩勞過度、情志不暢、稟賦不足或大病后失于調理等。 雖然CFS病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精神癥狀是主要的,且心理和社會因素對CFS有重要影響。一方面CFS患者的許多癥狀是精神和心理性的如睡眠、注意、記憶、情緒等,這此都必須通過患者的自我報告或精神、心理測量加以診斷;另一方面許多客觀、生理的癥狀在臨床檢查中往往呈陰性結果,因此也必須通過主觀感覺加以描述和分析。但是患者的CFS知覺受其內部心理狀況的顯著影響,有時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偏差。
![]() 診斷標準: 臨床評估不能解釋的持續或反復發作的慢性疲勞,不是持續用力的結果經休息后無實質性緩解導致工作、教育、社會或個人活動方而有明顯的下降持續 6個月以上。 根據病史、體征或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以排除引起慢性疲勞的各種器質性疾病。 癥狀標準 體力或心理負荷過重引起不易解除的疲勞沒有明確原因的肌肉無力;失眠癥狀普遍存在或有多夢和早醒;頭脹、頭昏或頭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肩背部不適、胸部有緊縮感或有腰背痛、不定位的肌痛和關節痛,無明確的風濕或外傷史;心情抑郁、焦慮或緊張、恐俱;興趣減退或喪失;性功能減退;低熱;咽干、咽痛或喉部有緊縮感。 體征標準 低熱口溫<38℃,肛溫<38.6℃;咽部充血但無明確扁桃體炎癥;可觸及小于2cm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或壓痛;未發現其他引起疲勞的疾病體征。
![]() 治療現狀: 03:57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1、一項利用“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緩解小鼠體力疲勞”的研究,將小鼠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小鼠通過尾靜脈輸注間充質干細胞,對照組小鼠用同樣方式輸注生理鹽水。24小時后,兩組小鼠進行負重游泳。
實驗結果:實驗組小鼠負重游泳時間明顯延長,血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降低,肝糖原和肌糖原儲備增加,肝臟和肌肉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實驗組小鼠的心臟功能每搏輸出量、心輸出量和左室舒張期容積均增加。 參考文獻:胎鼠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緩解小鼠體力疲勞的研究;劉成成 2、睡眠障礙也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癥狀之一,科研人員納入了19例慢性失眠患者進行干細胞療法的研究,另外20例作為對照組,這些患者原先采用其他方法治療效果均不佳。試驗中主要觀察兩組患者的SF-36生活質量評分和PSQI睡眠質量評分。
隨訪1年,干細胞療法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持續改善,且治療后3個月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好于對照組,并持續到隨訪結束,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干細胞療法提高睡眠質量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靜脈輸注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慢性失眠的臨床觀察》;王亞莉 3、刊登在美國《核子醫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平均年齡38.4 歲)和10例健康人(平均年齡39.1歲)的腦內炎癥狀況。結果發現,與健康人相比,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腦內的丘腦、中腦、腦橋、海馬區、杏仁核、扣帶回等部位均發生了大范圍炎癥,而且炎癥程度越深,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癥狀越嚴重。這說明慢性疲勞綜合征與腦內炎癥有深刻關系。 炎癥環境會導致大腦功能衰退,大腦功能衰退會導致記憶力下降,趨炎性是干細胞的一大特點,干細胞移植后,可以循著趨炎性特點到達免疫紊亂的炎癥部位,對組織微環境進行修復,改善組織器官的炎癥狀態。來自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人員曾經通過將新生小鼠下丘腦干細胞注入中年小鼠的下丘腦來扭轉大腦衰退。與注射其他類型腦細胞的小鼠相比,注射干細胞的小鼠具有更好的認知和肌肉功能,壽命延長了10%。 ![]() 總結: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病因不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發生的疾病,間充質干細胞會根據人體的微環境進行歸巢,并通過相關機制對受損組織進行修復,未來將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最佳選擇。 |